新聞中心
行業新聞INDUSTRY NEWS
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新聞

工業遺産評選與申報熱度不減

發布時間:2019/08/19  作者:  來源:人民網  訪問次數:

  工業遺産評定
  有兩個并行體系
  目前,中國工業遺産評選有兩套标準體系。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推出的“國家工業遺産名單”,第一批在2017年12月公布、第二批在2018年11月公布;另一套是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和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推出的“中國工業遺産保護名錄”,第一批在2018年1月公布、第二批在2019年4月公布。
  “國家工業遺産名單”和“中國工業遺産名錄”有着不同的評選體系和特點。
  “國家工業遺産名單”的評選流程是“先申報後評選”。首先,工業遺産的産權人提交申報工業遺産的各項材料,再由工信部工業文化中心組織專家審核,現場勘查,最後确定出名單。
  “所有權人申報”是“國家工業遺産名單”的另一個特點,旨在充分尊重遺産所有權人意志,并在實踐中通過政策協調、引導産業發展、搭建宣傳平台等方式鼓勵所有權人積極申報工業遺産。
  “中國工業遺産保護名錄”的評選流程,則是根據曆史資料評選,是由社會組織為主負責的評定過程。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劉向東說:在“中國工業遺産保護名錄”的評選過程中,“并沒有行政力量的介入。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和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先從史料中尋找線索,篩選出初期名單,在充分征求相關學會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确定有突出價值的工業遺産。”
  第三批評選和申報
  正在緊鑼密鼓進行
  自2017年8月,工信部發出評定第一批國家工業遺産的通知,此後兩年時間裡公布了兩批“國家工業遺産名單”,共評定了53處工業遺産。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馬雨墨介紹,工信部正在開展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産名單”的審查評選工作。
  2018年至今,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與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發布了兩批“中國工業遺産保護名錄”,共計200項工業遺産。劉向東說:“今年研究院與城市規劃學會在做第三批“中國工業遺産保護名錄”的篩選,預計2020年發布。”
  為何熱度不減?
  旨在提升工業綜合競争力
  我國已是世界制造大國,但對工業文化的理解水平、發掘能力還較弱,在行業和社會中都還遠遠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
  促進工業文化産業創新發展離不開工業遺産保護和利用。于是,工業遺産就不能簡單理解為産業轉型或多了一個文創産品,“工業遺産”是保持和提升中國工業綜合競争力的重要手段。通過“國家工業遺産名單”和“中國工業遺産保護名錄”的評選來确定一批有突出價值的工業遺産,就顯得尤為重要。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除負責前三批國家工業遺産的認定,也通過參與建立全國工業遺産聯盟、全國工業博物館聯盟、全國旅遊聯盟等方式來深度發掘工業遺産的價值,充分展示我國工業發展曆史中的文化理念和激發工業遺産保護利用的活力。
  劉向東闡述說:“我們不僅發布了“中國工業遺産保護名錄”,還編輯出版了“中國工業遺産故事”叢書和制定“工業遺産技術價值評價導則”等。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讓公衆了解到我們有非常多有價值的工業遺産,引起社會的關注,增加公衆的參與度,從而進一步促進我國的工業遺産保護。”
  建立名錄後
  考驗産權人“活化”本領
  下一步将會怎麼做?
  馬雨墨認為,“目前,在工業文化研究體系、工業遺産評價機制、工業文化推動城市轉型升級等方面,我們積累了一些研究成果。下一步通過将這些研究成果轉化成遺産保護利用的政策建議、宣傳和活動方案,為工業文化提供持續輸出的動力來源。”
  “在'中國工業遺産保護名錄'發布之後,我們還有很多後續工作。我們會編輯出版'中國工業遺産故事叢書'和制定'工業遺産技術價值評價導則'等。”劉向東說。
  不斷開拓工業遺産的研究領域,離不開理論指導。據悉,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正在組建國家工業遺産專家庫,與中科院自然史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北科大科技史與文化遺産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廣泛溝通,積極開拓研究領域。
  工業遺産的保護隻靠政府扶持還遠遠不夠。“下一步”的一個重要步驟,是動員産權人結合工業遺産自身價值開展“活化”利用。馬雨墨說:“曆史文化遺産大都為遺址,需要财政支持來維護。但工業遺産的所有權一般歸企業,大多數工業遺産有自身的生命力。通過企業的合理運營,按照要求,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創收來反哺保護。這種做法既能讓所有權人積極活化利用工業遺産,向社會大衆傳播遺産價值,又能減輕國家财政負擔”
  工業遺産并非中國獨有,持續推進國際間合作交流,借鑒國外有效經驗做法,也是下一步要瞄準的目标。馬雨墨認為:“國際上工業遺産的産業化有非常多的經典案例,有片區升級的魯爾模式,有主題公園的鐵橋模式,有井下探秘的維利奇卡鹽礦模式,德國的魯爾區在上世紀末建立的魯爾工業文化之路(ERIH),這些是工業遺産和旅遊結合的理想狀态。我們已經和英國、德國、日本相關部門和組織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和活動,希望中國的乃至亞洲的工業遺産之路能夠早日搭建,為大衆、為産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作為工業遺産産業化、保護和利用常态化的配套體系,全國工業旅遊聯盟已經建立,并搭建了工業遺産相關的服務平台。